尿毒症中醫治療保健
與尿毒症有關的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
尿素是蛋白質分解代謝的最終產物(含氮廢物),因為分子小,正常由腎臟排出體外,當腎功能發生異常時,則尿素氮會升高。故臨床上可以檢測血清尿素氮來代表腎臟排除代謝廢物的功能是不是正常。不過有些人因為長期使用高蛋白飲食、類固醇、或因脫水、心臟衰竭等情形,會使得血中尿素氮假性偏高。相反的,病患本身如果有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營養不良、或慢性肝病變,則會使血中尿素氮假性偏低,這些都不一定表示患者有腎臟疾病,所以作為評估腎功能的指標還不夠精確中醫需配合望聞問切的診斷臨症參考方為正確。
與腎功能異常的血清肌酸酐 (Creatinine,Cr)
肌酸酐是由肌肉組織的肌酸及磷酸肌酸分解而來的代謝產物,正常經由腎臟從尿液排出體外。臨床上,肌酸酐常與尿素氮合併觀察患者的腎功能狀態,但肌酸酐不像尿素氮容易受蛋白質及水份攝取的影響,所以較具代表性。
與尿毒症最密切的腎絲球過濾指數(GFR)
很多醫師或病人常忽略了腎絲球過濾指數GFR的檢查對於尿毒症的治療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在腎功能受損初期,腎絲球過濾肌酸酐的能力受損,但是腎小管還有主動分泌排出肌酸酐的能力,所以疾病初期肌酸酐不會立即升高,一直要到腎功能下降到只剩大約正常人的三分之一或更低時,肌酸酐才會明顯上升。所以初期腎臟病患者的肌酸酐指數看似接近正常,但容易忽略了真實病情,因此計算腎絲球過濾指數GFR的檢查更是重要的,當然中醫需配合望聞問切的診斷更為切確。
對於尿毒症發生率越來越高的台灣腎臟病病患,由於一般病患或醫師忽略注重腎絲球過濾指數GFR的檢查,僅以以抽血檢查尿素氮、肌酸酐及尿蛋白為準,可能使超過四分之三慢性腎臟病患誤判腎功能正常,造成延後治療腎臟病時間,因而引起尿毒症的比率相當高。
依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國內慢性腎病約一百五十萬人,但只有百分之三點五者知道罹病,多數人發現有腎病時,都已經屬於需洗腎的第四、五期腎臟病變。
慢性腎臟疾病如何分期
慢性腎臟病的定義是當腎臟損害持續超過3個月,不論腎絲球過濾率(GFR)是否下降,只要有腎臟病理的異常或是血液、尿液及放射線檢查的異常都算。另一方面,當腎絲球過濾率每分鐘小於60 mL/1.73 m2BSA持續超過3個月,不論是否有腎臟損害的跡象,也算是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共分五期,現代醫學認為若進入嚴重的第四、五期階段就必須要在心理上與醫療上作血液透析的準備,定期做健檢篩檢可以預防,但利用中醫藥治療尿毒症,中醫師的經驗以支持性療法只要有耐心配合吃中藥,可以有效的延緩洗腎時間或避免洗腎的痛苦。
慢性腎臟疾病的分期
第一期:(半年追蹤一次)腎功能正常,出現微量蛋白尿GFR:大於90 ml/min/ 1.73 m2。
第二期:(半年追蹤一次)輕度慢性腎衰竭GFR:60~89 ml/min/ 1.73 m2 。
第三期:(三個月追蹤一次)中度慢性腎衰竭GFR:30~59 ml/min/ 1.73 m2。
第四期:(三個月追蹤一次)重度慢性腎衰竭GFR:15~29 ml/min/ 1.73 m2。
第五期:(二週至四週追蹤一次)末期腎臟病變GFR:<15 ml/min/ 1.73 m2。
楊博士尿毒症專欄
尿毒症在中醫古籍中沒有記載尿毒症的名詞,只有記載癮閉、關格、虛損、小便不通等證,類似尿毒症的徵像。尿毒症是因腎功能不全,使體內的氮質及其他代謝產物停留時所引起的病症。本症常出現酸中毒,神經、循環等系統的各種症狀,病症重危時,必須中西配合兼治比較能夠達到治療的目的。
引起尿毒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慢性腎絲球炎,糖尿病腎病變,慢性腎小管間關質炎,腎硬化,
多囊性腎病,阻塞性腎病變,紅斑性狼瘡腎炎,先天性腎炎等,以及高血壓,是台灣尿毒症最主要的肇因。
尿毒的症狀是全身性的,一旦出現尿毒現像全身的症狀它都可能發生,如全身水腫、呼吸困難,尿素氮指數升高、體內有尿騷味,高鉀血症和低鈣血症,代謝性酸血症,心包膜炎,高血壓,貧血及出血傾向,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骨骼變形,記憶力退化、抽筋、甚至昏迷等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