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疾病中醫臨床治療驗方

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

胃、十二指腸潰瘍是很普遍的病症,人因七情不調和,最容易引起胃、十二指腸潰瘍,如憂愁、恐懼、憤怒、精神緊張,或過度疲勞等,都會影響中樞神經機能亢進,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胃部肌肉緊張,胃蠕動增加,供應胃和十二指腸血液的血管痙攣,部份胃、十二指腸粘膜被消化而形成潰瘍病。其他如飲食不節、暴飲暴食等,以及藥物的刺激都會使潰瘍病復發或惡化。潰瘍病常見的症狀是疼痛,疼痛在進食後半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出現,屬早發性疼痛,是胃潰瘍的特徵。疼痛在進食後二至四小時發生,如夜間睡後,常被疼痛驚醒, 吃點東西症狀就減輕,或飢餓時就疼痛,再吃一點東西就減輕,屬遲發性疼痛,是十二脂腸的潰瘍症。潰瘍症屬中醫的胃脘痛範圍,分為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等不同症狀。 內因正氣不足,將息失宜,奏理疏懈,衛氣不固。

病機病在肺衛,實証居多,或為本虛標實,少傳變 ,傳變入肺而起。

胃、十二指腸潰瘍治療驗方十則
  • 胃脘脹痛,痛連脅肋背後,食後痛甚,胸悶噯氣,溢酸,口苦脈細弦。
    處方以柴胡、枳殼、白芍、延胡索、香附、甘草、烏賊骨、生蒲黃、五靈脂等藥水煎服。
  • 胃潰瘍脹痛,吐酸或吐涎沫,或食即吐。
    處方以吳茱萸、巴參、烏棗、生姜、白朮、白鏡苓、甘草、陳皮、半夏、砂仁、木香、附子、乾姜、淮山、油桂 ( 沖 )、紅豆蔻、故紙。厚朴、麥芽、香附、烏藥等藥水煎服。
  • 肝鬱氣滯,胃痛脅悶,食少吐酸,脈弦。
    處方以柴胡、枳殼、川芎、香附、白芍、甘草、川楝子、延胡索、瓦楞子等藥水煎服。
  • 肝胃鬱熱,胃部灼熱急痛,食入更痛,口乾口苦,喜冷飲,吞酸嚐悶,煩躁易怒,大便秘結,舌赤苔黃,脈弦數。
    處方以青皮、陳皮、赤芍、白芍、牡丹皮、山梔、川連、吳茱、大黃、佛手、甘草等藥水煎服。
  • 胃陰虧損,胃部隱隱作痛,空腹時加重,似飢而不欲食,舌躁口乾不欲飲,乾嘔,大便乾結,手足心熱,舌赤少津有裂紋。
    處方以北沙參、麥門冬、生地、當歸、川楝子、火麻仁、石斛等藥水煎服。
  • 脾胃虛寒,胃痛隱隱,過冷發作,空腹痛重,喜按喜暖,得食、痛減,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嘔吐清涎,舌質淡嫩,邊有齒痕,脈沉細,十二指腸潰瘍。
    處方以黃耆、桂枝、白芍、黨參、白朮、乾姜、甘草、紅棗等藥水煎服、飴糖沖服。若嘔吐清涎多加半夏、陳皮、茯苓等藥水煎服。
  • 血瘀胃絡,胃痛如刺如割,痛處固定,肢冷汗出,有嘔血或便黑色吏,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或細澀,多見於頑固性潰瘍者。
    處方以丹蔘、當歸、乳香、沒藥、五靈芝、蒲黃、青皮、陳皮、延胡索、地榆、川七等藥水煎服。
  • 急症大症胃出血,脈脫欲死者。
    處方以吧蔘、高麗蔘、西歸、附子、棗仁、柏子仁、甘草、天星朮、茯苓、淮山、晉耆、蓮子、芡實、炒麥芽、白芍、枸杞子等藥水煎服。
  • 胃出血症,輕症。
    處方以吧參、高麗參、白朮、茯苓、附子、甘草、西歸、晉耆、乾姜 , 黑蒲黃、黑艾葉、准山等藥水煎服。
  • 慢性潰瘍,胃酸過多。
    處方以川貝、川楝子、海螵蛸、內金等藥水煎服。

陳盈芬醫師

每個青少年的成長發育期不盡相同,有些早熟,有些則發育較遲。女生通常比男生早發育。
「青春期」的年齡從十至十二歲開始,一直到十六、十七歲。實際上一般 12~13 歲為男性長高轉骨高峰期, 9~10 歲為女性長高、轉骨峰期。

 

人類有兩階段的長高加速更年期,第一階段是新生兒出生到六個月,第二階段則是青春期,增高的極限與時間則因人而異。影響身高的因素大致分為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是遺傳,後天則受營養、運動、睡眠、情緒、疾病等影響。